麥浪藏新綠
5月26日,召陵區(qū)老窩鎮(zhèn)宿寨村的一片麥田里,聯合收割機在田間隆隆作響,金色的麥子被源源不斷地收入倉中。收割機過處,原本被麥子遮掩的煙苗露了出來。煙苗盡情舒展著肥厚的葉片,被金色的麥稈襯托得格外碧綠。
“別看是套種,麥子的產量不比單種少。煙苗還能蹭著麥子的‘蔭涼’躲過熱風,長得更壯實!”村民邵帥抹了把額頭上的汗水,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。
今年,邵帥通過土地流轉擴大了種植規(guī)模,憑借多年的煙葉種植經驗,他大膽嘗試麥煙套種技術。小麥播種時預留煙苗行距,待麥收后煙葉迅速進入生長旺期。這種“時間差”種植法,不僅讓土地“全年無休”,還實現了“一季雙收”。
“以前種煙葉,地要閑幾個月?,F在麥田套種煙葉,畝均增收1000多元。”邵帥算了一筆賬。這種模式既保住了主糧產量,又通過經濟作物“錦上添花”,更難得的是,麥稈還田為煙苗提供了天然肥料,減少了化肥使用,生態(tài)效益同樣顯著。
成功的套種離不開科技支撐。召陵區(qū)農業(yè)部門推廣的“寬窄行播種”“精準施肥”等技術,讓套種的經濟效益更高。“我們定期派技術員下田,教農戶控制間距、平衡水肥,避免作物‘搶營養(yǎng)’。”區(qū)農技站負責人介紹。此外,耐旱煙苗品種的引進和機械化收割的普及,進一步降低了勞動強度,讓套種真正成為群眾增產增收的渠道。
麥煙套種只是我市農民探索“疊加農業(yè)”的一個縮影。近年來,如何在不增加環(huán)境負擔的前提下提升土地效益,成為農業(yè)發(fā)展的新課題。套種技術應運而生——小麥與煙葉、小麥與辣椒、果樹與藥材……作物組合千變萬化,但核心不變:讓每一寸土地都“物盡其用”。
來源:漯河日報
責編:翟柯 審核:王輝 終審:盧子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