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論是臨床使用還是藥師工作中發(fā)現(xiàn)現(xiàn)有半夏炮制品種較多,使用的差別很大,就現(xiàn)有我院有的三種常見半夏炮制品種與大家分享。
半夏來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塊莖。夏秋二季采挖,洗凈,除去外皮及須根,曬干。目前我院His系統(tǒng)處方醫(yī)囑分別有清半夏、姜半夏與法半夏三種常用炮制品種。
炮制沿革
在漢以前有治半夏(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)。漢、唐有湯洗(《玉函》)、姜制(《肘后》)、水煮制(《集注》)等。宋代始有麩炒(《圣惠方》),姜汁浸炒、制曲(《藥證》)等法。明代增加了吳茱萸制(《普濟(jì)方》),姜、竹瀝制(《綱目》),甘草制、制炭(《準(zhǔn)繩》)等。清代又增加了姜與桑葉及鹽制(《新編》)、皂莢白礬煮制(《逢原》)、姜汁青鹽制(《便讀》)等?!端幍洹份d有半夏、清半夏、姜半夏、法半夏。
炮制作用論述:“凡半夏不嘆咀,以湯洗數(shù)十度,令水清滑盡,洗不熟有毒也。”“令滑盡,不爾戟人咽喉;有毒,用之必須生姜,此是取其所畏,以相畏耳。”“半夏上有隙誕,若洗不凈,令人氣逆,肝氣怒滿。”
炮制工藝
1、清半夏,取凈半夏,加8%白礬水溶液浸泡至內(nèi)無干心,口嘗微有麻舌感為度,取出用清水洗凈,切厚片干燥,每100kg半夏用白礬20kg。
2、姜半夏,取凈半夏加水浸泡,如起白沫,加白礬適量,泡至內(nèi)無干心。另取生姜切片煎湯,加白礬與半夏共煎煮,取出晾至半干,切薄片干燥。每100kg的半夏,用生姜25kg,白礬12.5kg。
3、法半夏,去凈半夏加清水,浸泡至內(nèi)無干心取出,加甘草石灰液浸泡,(取甘草適量,加水煎煮兩次,合并煎液倒入。用適量石灰水配制的石灰液中),每日攪拌1~2次,并保持浸液PH12以上,至剖面黃色均勻,口嘗微有麻舌感為度,取出洗凈,陰干或空干。每100kg半夏用甘草15kg 生石灰10kg。
炮制作用
半夏味辛,性溫,有毒,歸脾、胃、肺經(jīng),具有燥濕化痰、降逆止嘔、消痞散結(jié)的功效。用于痰多咳喘、痰飲眩悸、痰厥頭痛、嘔吐反胃、胸院痞悶、梅核氣證,外用治癰腫痰核。
半夏經(jīng)炮制后,降低毒性,緩和藥性,消除副作用。
清半夏長于化痰,以燥濕化痰為主,用于濕痰咳嗽、痰熱內(nèi)結(jié)、風(fēng)痰吐逆、痰誕凝聚、咯吐不出。如治痰熱內(nèi)結(jié)的清氣化痰丸(《醫(yī)方考》)。
姜半夏善于止嘔,以溫中化痰、降逆止嘔為主,用于痰飲嘔吐、胃脘痞滿、喉痹、瘰疬等證。如治痰飲嘔吐的半夏散(《婦人》;治胸膈痞滿的藿香半夏丸(總錄》)。
法夏偏于祛寒痰,同時具有調(diào)和牌胃的作用,用于寒痰、濕痰、胃有寒痰不得臥等證。亦多用于中藥成方制劑中,如冶療胃脘滿悶的香砂養(yǎng)胃丸(《藥典》)。(藥學(xué)部 白冰)
責(zé)編:瘦馬 編審:王輝 終審:盧子璋